栏目介绍: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宏伟篇章,是一首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瑰丽史诗。这百年以来,湘菜人也紧跟党的步伐,不忘初心,奋勇向前,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当中,为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建设、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努力。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湘菜》杂志&湘菜人微报共同策划推出“建党100周年,湘菜之光”专题,通过三个大篇章深度讲述百余位湘菜人物的故事,每周在“湘菜人微报”推出相关文章,以此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中华大地上生活,他们将劳动的基因刻进骨子里,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亲手,创造着属于人民的幸福年代。越来越好的日子,饮食和物资也越来越丰富。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生活状况也越来越好,这是亿万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结果。
从过去的“吃饱”,到后来的“吃好”,再到“吃健康”,当我们的饮食需求变得越来越丰富,也应“吃水不忘挖井人”。
杨意红:科技老农的辣“意”人生
杨意红种辣椒已经有近60年,浏阳市葛家镇基地里的这些辣椒,是他心尖上的“宝贝”。走在数百株辣椒苗中,他的表情都开始变得专注,“果型、长度、口感、抗性等,都要经过长时间的选育,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让这些辣椒植株完成一轮提纯复壮,杨意红说,至少要经过两三年、6轮选育。
他的梦想,就是培养更加优良的辣椒品种,同时让自己实验选育的“鸡肠子辣椒”能像“老干妈”一样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从最初的个体户到全国人大代表,然后到现在的“辣椒大王”,一路走来,他所有的成功,除了时代的助力外,更多的是他一颗不改的初心。
20世纪50年代中期,杨意红与几个年轻人创办浏阳县葛家乡青年试验农场,兴致勃勃地开展植保、化肥、种子试验,开始了与土地的不解之缘。作为农民的儿子,他也正是从这个时候立志要成为一名新型农民,希望通过自己所学,让农民收获更多,收入更多。1975年,他担任人民公社农技员,开始了新的研究学习之路。虽然只读完了小学六年级,起点比别人低了很多,但这却丝毫未对他产生影响,他依旧干劲十足,热爱钻研。
随着改革的春风吹满中国大地,杨意红也在国家开始支持闲散劳动力发展个体经济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开始利用土地发展果蔬种植事业。1981年10月,杨意红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浏阳市葛家乡金源村党支部的一名党员。1982年分田到户后,杨意红在葛家及邻近乡镇给150多户农民种西瓜,包制种、包技术、包销售。
杨意红算得上是一名“农业科技达人”,更是以产业促乡村振兴路上的引领者、开拓者。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本地辣椒挂果期不长,供应市场的时间短,成为制约当地辣椒种植产业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杨意红在1986年组建浏阳市果蔬协会,带领上千人远赴海南并建立反季节蔬菜基地,在那里开始种辣椒、繁育辣椒种子。据统计,浏阳农民在海南种植辣椒最兴盛时面积超过4万亩,每年运回内地辣椒10多万吨。这不仅使农民增收数千万元,还为缓解湖南省内淡季蔬菜供求矛盾和降低市场价格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他更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种菜技术与方法,手把手教给当地乡亲,促进蔬菜产业发展。一辈子热爱农业,一辈子奉献于蔬菜研究事业,杨意红的这一生注定与蔬菜、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徐和平:探寻生态养殖之道
徐和平1957年出生于洞庭湖腹地——南县,这里是个河渠纵横,湖塘密布,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的好地方。因为家靠湖边,他从小就手推耙滚、插田拌禾无所不能,爱玩水,也对水中的小生物们十分熟悉。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渐渐长大,开始做起了水产贸易的生意。
事情干得还算顺利,直到1996年,徐和平幸运地从香港老板手上引进了一批甲鱼种,才和湖南的老板谈好了价,假如顺利交货,完成这笔生意,那么在当时那个年代,这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他欣喜地期待着。但天意弄人,没想到甲鱼在路上竟然繁殖产蛋了,接手货物的老板一听消息就退掉了这批货。面对这样庞大的甲鱼数量,一时之间无法出手,再三思考之下,徐和平决定干脆自己养殖。
养殖和贸易完全是两码事,而徐和平又从未做过水产养殖,究竟能不能做好,其实他的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因为从小就对龟鳖十分熟悉,又加上自己爱钻研,踏实肯干,徐和平就凭着这股子劲,竟然真的将这甲鱼“养活了”,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徐和平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商贩,逐渐成长为南县的龟鳖养殖大户,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他的湖南和滨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南县当地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下设龟鳖养殖、食品加工、旅游服务三个独立子公司,包括水产品养殖、收购、加工、销售,农产品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多。
说起养殖的龟鳖和甲鱼时,徐和平似乎有使不完的劲,眼神里有光。即使是面对毫不知情的外行,他也愿意一遍一遍耐心爽朗地解释,“从个体的大小、体型、生活习性也不一样的来看,乌龟和甲鱼的都是不一样的,甲鱼比较圆、扁平一些,乌龟则更像一个椭圆形,背上的壳也会硬一些……”“甲鱼的饲料要精细一些,乌龟吃得就粗糙点”。
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又得到湖南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水稻研究所的帮助和支持,徐和平打造出了具有和滨特色的生态养殖模式,将陆地养殖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起来,让养殖的龟鳖和种植的稻田在相互的促进下,形成一个更加生态绿色的生态环境。这种“稻龟稻鳖”新模式的养殖方式,也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推行,成为了南县的一道风景。
从野生,到家养再到天然绿色的生态放养,徐和平如今专注龟鳖养殖已有近三十年,他见证着水产行业的更新换代。而如今的和滨对于徐和平来说,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莫可名说的乡愁,是对于家乡的深厚情结。他养殖的龟鳖,为湘菜提供了绿色健康的好食材,而他也正在一点点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去带动家乡周边产业的发展,去提高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
湘菜发展至今,一步步走向繁荣。一个行业发展的背后,是无数个在岗位兢兢业业、默默奋斗的普通人,但做的事情却并不普通。他们正用热忱与坚定致以生命最大的敬意。
来源:湘菜人微报